note.jpg (6906 bytes) 奢摩他 萬象皆由真心影現 8A

會通四科即性常住

此下會通四科: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1 ,一一諸法,觀“相”生滅全妄, 論“性”即妄皆真。

上科所顯,寂常妙明之心最親切處,現具根中,故剋就根性直指真心。然雖近具根中,實則量周法界,遍為諸法實體。今於萬相中,--剖“相”出“性”,攝“事”歸“理”,以明情與無情共一體,處處皆同真法界。

從此不復稱見精、見性之名,改稱為如來藏2 ,妙真如性3 ;見性約一根是別,藏性攝六根是總,但是總、別異稱,實無異體耳。


經云:

明幻化相即真
阿難!不但見精(第二細--見分)是相妄而性真,其實世間萬象,都是如此。一切虛浮不實的塵境,皆是幻化的假象,忽而生,忽而滅,生無所來,滅也無所去,徒有虛妄的名相,根本沒有實在的體性。然諸法皆依妙覺本明的真體,這個真體如鏡,一切幻化的眾象,如鏡中影,無鏡就無影,眾生迷影而忘鏡,不知影雖虛幻,而鏡為實有,所以說相不離性,離性就無相,相雖妄現,而性實不虛,這真性就是我們的妙覺明體。

會四科法即真
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陰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入,以及六根與六塵的十二處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合成的十八界,人皆知道是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,因緣離散,虛妄名滅。殊不知道身、心、世界,生滅去來之相,本來都是如來藏中,常住妙明,不動周圓的妙真如性。在這真常妙明的本性中,去求生滅去來,迷悟生死諸幻相,根本就不可得,如夢行千里,一覺醒來,未離床枕,如何有來去之跡可見?

經云:“云何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?”

8B.1~5   五陰   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
8C  交光法師發明三科破法有三種差別

 

注釋

1   諸法雖多,四科之中,科科收無不盡,以一切諸法,總不出心、色二法,因對機開、合故,廣、略有異:

1.   迷心重迷色輕:合色、開心。合色法為色陰;開心法為受、想、行、識四陰,說五陰

2.   迷色重迷心輕:合心、開色。合心法為意根;開色法為五根、六塵,說十二處六入

3.   色、心二迷俱重:心、色俱開。開心法為意根、六識,七種;開色法為五根、六塵,十一種,說十八界

4.   色、心二迷俱輕:心、色俱合。但說二法,皆可收盡一切諸法。

2   如來藏:

a  即真心之別名, “如” 指真心不變之 “本體”, “來” 指真心隨緣之 “用”, 隨緣常不變(體不變), 不變常隨緣(用隨緣)。“藏”者含藏,含藏世出世間,一切善功德無不具足,猶如寶故;五陰等一一諸法,悉在其中。

b   即眾生同具本覺性體。“本覺”者本有之佛性,眾生迷位,本覺在纏,此性隱而不顯,“如來”之性,含“藏”眾生心中。

c   即不生不滅之真如心,一切“如來”,恆沙淨德,無不含“藏”於此。

3  妙真如性:

a   不可思議曰“妙”,以一體具足萬用,萬用不離一體。如下文所謂:“一為無量, 無量為一。”譬如一金能成眾器,眾器不離一金。一“真”一 切“真”, 五陰等皆真, 一“如”一切“如”, 五陰等皆如。 全相皆 “性”,故曰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!

b  含藏性四德相:

1 常住:本無去來
2 妙明:不屬迷悟
3 不動:本無生滅
4 周圓:無處不遍

c   即如來藏之性。此性即理即事,全妄全真,不滯一法(體),不捨一法(用)故,所以稱“妙”。非是此真而彼不真,此如而彼不如,若如是則有對待,則不圓滿;今乃統萬法惟是一心,一真一切真,無有那一法(四科七大)不真,一如一切如,無有那一法(四科七大)不如。

 

備注

交光法師云:“此科可為理事無礙法界之由致,雖不全具彼之諸門,但悟此,而自可達彼諸門之義,故曰由致。良以凡夫著於事相,而全不見理,權教隔乎事理,而兩不通融,故皆不能入理事無礙法界。今經且將事相,一一融歸於理。即彼十門中,全事皆理門也。既達諸事即理,則眾妙之門,自可相次而洞開矣,非彼由致而何哉!”

 

 

prev buddhabut-l.jpg (2511 bytes) buddhabut-r.jpg (2516 bytes) next

本講義是由 吉隆坡 雙威學院 佛學會 Kuala Lumpur SUNWAY COLLEGE Buddhist Society 師生共同努力所完成,歡迎廣為流傳,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,若有借用,請載明出處!